首页 长篇中心 A-AA+ 发书评 收藏 书签 朗读 手机

             

第四章最美之心

飞山明烛 by 绿叶草根

2020-12-4 20:49


一、后檐茶科

红颜薄命,个个不如黄阿丑;黄阿丑无姣貌有奇才,命好福大,归宿特佳。她的夫婿就是大名鼎鼎、声威赫赫的万古千秋智慧之神诸葛亮。
为人当做诸葛亮,才德深识貌不识,日偕贤妻谋国是,鼎足三分天下知。
女人无容貌,有人要;男人无容貌,有人笑。
笑彭长贵“麻麻的、瞎瞎的,废物一个”之人既无知又浅薄,眼睛长在后脑勺,两个眼珠不过是煮螺蛳而已,所以他们看不到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高尚道德、美好情操,看不到彭长贵的和善、大度和与生俱来的同情心在那里熠熠生辉灼灼闪光。
时间很快到了1971年冬天。此时,彭长贵已教了八年书,弟子读了初中、高中,这时的彭长贵在大元公社范围内和周边地区已小有名气。学生也很尊敬他,如李顺富、张贵万主动要求帮助彭老师到各队称粮食,并多次要请彭老师到家里吃饭。家长支持彭长贵,干部称赞彭长贵是一个非常好的老师,比其它地区公办教师还有责任心。
学校创办八年来,都是在社员的家里教学,实在有许多不便。几个队的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终于有一天,大队决定在飞山的后檐茶科修建一栋木房做教室,很快变成事实。木房虽然有三间,但非常简陋,盖的是茅草;周围没有任何遮拦物,凳子、桌子就不用说了,怎么办?彭长贵从自己家里拿来几根杉木檩子和几根长枋子,架在教室里就是板凳和桌子了,由于桌子板凳不够,学生又从自己家里带来,形状各异,有的从上面吊两根绳子捆住一块板子就当作桌子了。
这么简陋的学校,地地道道的风扫地月点灯,黑板连支撑物也没有,彭长贵就自己做了一个黑板架。
为了遮风挡雨,老师和同学们自己动手砍竹子,夹竹壁。小点的学生每天带10根,大点的每天30根;大约一个星期的时间就夹起了竹篱笆,可以挡一定的风雨了。但是,由于当地海拔较高,又在天龙山脚,后檐茶科当坳当风处,秋冬很冷,加之贫困山区的孩子穿得非常单薄,有的甚至连鞋子也没有,光着脚上学,秋末、春初和冬天到校后一双赤脚冻得通红通红的。彭老师对此情此景,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实在没有办法就在教室中间烧一堆柴火,老师和同学们围着火堆上课。
1973年冬,生产队改组领导班子,上级要求彭长贵参加,彭长贵出于公心,写了<<姚明武十大罪行>>,把一贯贪污的姚明武揭发出来。群众一致支持彭长贵。这样一来,姚明武就被撒去了生产队长职务,由张贵伍担任。这时,文化大革命运动正在高潮期,突出学习毛泽东思想,1975年生产队根据上级要求办起了政治夜校;根据上级要求,彭长贵又当起了夜校老师,白天教小孩学生,夜晚教大人学生,彭长贵累得真是难以想象;但为了山区人民的教育事业,他艰难支撑着。
张贵伍当上队长以后,对教育事业非常重视,号召全体社员出钱出粮给学校增加桌子和板凳,给白天的小孩学生和夜晚的大人学生增添了学习设施。老师和学生的高兴劲简直没法形容。
可是,房顶的问题很难解决,特别是下雨天,茅屋漏雨,师生上课的时候身上被淋湿了,一身湿漉漉的,有的冷得发抖,但为了求知识,大家还是咬呀坚持学习。
一天,狂风怒吼,教室的屋顶已经被狂风掀翻了,一头在土坎上,另一头已挂在一颗大树上,大风把整个学校吹得发抖,师生们也冷得跟着发抖,有的学生忍不住竟哭出声来。彭老师急忙抱住那个学生,替他揩去眼泪。
没有办法,等到天晴了,彭老师组织大一点的学生,上树把茅草理下来,捆成茅苫,一点一点拖上屋项,尽管师生们累得满头大汗,但效果甚微,一直干了三天,才勉强盖好。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才进一步重视农村教育事业,把再丰小学迁往飞山大坪土,修建了两栋瓦屋,这才像一点学校的样子了。
经历种种艰苦,当年的学生早已长大成人。曾在后檐茶科茅屋读书的吴展志,现在已是莲花镇党委副书记了,他回想起当年在后檐茶科读书时的情景,感触很深。
别了,可爱的后檐茶科学校,你的悲喜剧都成了历史。
彭长贵老师和当年的学生,虽然与茅屋母校告别了,但往事历历在目,不胜留恋。
红颜薄命,个个不如黄阿丑;黄阿丑无姣貌有奇才,命好福大,归宿特佳。她的夫婿就是大名鼎鼎、声威赫赫的万古千秋智慧之神诸葛亮。
为人当做诸葛亮,才德深识貌不识,日偕贤妻谋国是,鼎足三分天下知。
女人无容貌,有人要;男人无容貌,有人笑。
笑彭长贵“麻麻的、瞎瞎的,废物一个”之人既无知又浅薄,眼睛长在后脑勺,两个眼珠不过是煮螺蛳而已,所以他们看不到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高尚道德、美好情操,看不到彭长贵的和善、大度和与生俱来的同情心在那里熠熠生辉灼灼闪光。
彭长贵老师在再丰民小教书这些年,上级规定适龄儿童入学率必须达到95%以上。在贫困的山区里,很难完成这个任务。
对于适龄儿童来说,没上学的彭长贵反复动员多次都没有结果的,他都要想尽千方百计给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他有一个绝招,见别人货上门,他就“送字上门”。特别是在后檐茶科屋里教书的那几年,他为了能让学生上学,动一遍、二遍、三遍都不烦,直到学生家长把学生送来上学为此。
1972年7月的一天,彭老师送字来到李家英家门上,被不知好歹的李家英骂了一顿。
李家英的女儿黄九芝,八九岁了,身有残疾还要带妹妹、煮饭喂猪,很是辛苦。彭老师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每天都坚持上门教小九芝识字,小九芝也很听话,学得很认真。可是小九芝的母亲李家英回家后不但不感谢彭长贵老师,反而还大骂彭老师,说什么影响了他女儿做家务。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啊!”彭老师带着满腹委屈离开了黄家。后来经过大队、生产队干部和彭老师反复上门做工作,并减免了他家的学费,李家英终于想通了,才把女儿送到了学校。
1973年的一天,彭老师来到了二队杨光新家。
说起杨光新,还有一段长话。杨光新来涌洞公社人氏,原在贵州铜仁汞矿子弟学校教书,其爱人陈朝芝也在附小当教师,家有三子一女。
那为什么杨光新会到再丰二队来呢?原来杨光新去铜仁日报社报考记者,由于杨光新文化知识基础较好,一考便考上了,杨光新高兴得不得了,很快到报社上了班。天知道,因为考记者考出了大麻烦,杨光新被人告了,理由是杨光新不是社会无业青年,报社很快把杨光新退了回来。祸不单行,福无双至,于是,汞矿子弟学校为此便对杨光新夫妇另眼相看了,动辄便说杨光新去报考了报社记者,不安份守纪,不安心教书,时时处处为难杨光新夫妇,后来两个学校的领导叫叫合合,干脆把他们夫妇除名了。从此,杨光新夫妇失去了工作,也失去了生活来源。实在没有办法,他们夫妇二人只好回老家谋生(祥云县涌洞人民公社)。他们一家人回到老家后,正值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高潮,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由于杨光新夫妇是有文化的人,也算知识青年,当然要下乡去锻炼。于是杨光新夫妇下放到了本县大元公社再丰大队老寨组当知青,名为锻炼实为改造,每天他们必须上坡干农活,否则就要挨批斗。由于夫妻二人从来都没有干过重体力劳动,再加上有病,日子过得非常艰难。有一次,杨光新受人之请到某车站画巨幅壁画,才画得一半,因有事回家一趟,哪知回来后就再也出不去了,因为老寨人死活也不让他外出做事。杨光新急了,找到生产队干部说:“我才画得一半,怎么向人家交待,我愿意向生产队交钱。”生产队长说:“交钱就行吗?你是在搞资本主义,那是原则问题、路线问题。”杨光新哭笑不得,只好作罢。
惺惺惜惺惺,难中好救人。因为他们都是知识分子,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过伤害,彭长贵自觉不自觉地就同情杨光新夫妇。
每逢节日,彭长贵辛红花一家都要给杨光新家拿点粑粑、豆腐、菜豆腐什么的。
这仅是小的方面,更重要的方面就是杨光新的几个小孩没有上学读书,彭老师怎么也放心不下,就抽空到他家里面去做工作。
杨光新回回领情,这回可怎么也不领情,还气愤地说:“我们夫妇二人就是因为读书才落到今天这个下场,你想读书还有什么用?”说着说着就双泪直流。
男儿有泪不轻弹,此时触到伤心处。
彭长贵劝他:“眼光要放长远一点,万一政策变了,重视知识和和知识分子了,你们回城工作,难道带几个文盲子女回城去?”
杨光新太倔了,他就是不答应。
彭长贵实在没有什么办法了,就只好上门送字。
这次送字上门,够热闹了:杨光新的长女杨小云、长子杨子军、次子杨武军都是送字对象。杨小云、杨子军原来读过书,给他们送字就送四年级、五年级的课程。
送了几天字,杨光新不好意思了:“彭老师,我把子女交给你,不过,我交不起学费。”
彭老师大喜过望:“学杂费我全部代交,一切算我的。”
杨家三姐弟终于上学了。
转眼到了1977年,上级落实了有关政策,杨光新一家可以回到城里了。虽然回到了县城,杨光新夫妇对学校仍心有余悸,不敢再教书了,就在祥云县城做生意,由于两人不怕苦不怕累,生意还做得红火。
有一天,彭老师有事进城,遇巧撞上了杨光新。二人相见,非常高兴,杨光新热情地把彭老师邀请到家中做客。杨光新、陈朝芝夫妇提起往事感慨万端,对彭长贵一家说不尽的感激:“您太好了,如果没有你三番五次来我家劝我送子女读书,如果不是你送字上门,那现在不知是个什么样……”
彭老师听说其长子杨子军正在自学,学不懂的就到秀一中请教,不但非常欣赏,而且想法帮忙。
彭老师此次进城是参加中学数学教研会。他向会议主持人介绍了杨子军的自学情况,不说杨子军是杨光新的儿子,而说是自己的儿子,以便让杨子军与自己同吃一份饭,又可以让杨子军一同听课学习,后来杨子军考上了成都纺织学院,成为当万人争过独木桥的胜利者。
心血没有白费,彭老师替杨子军高兴,也为自己尽到了责任而感到欣慰。
拨乱反正时,铜仁汞矿子弟中学和陈朝芝所在学校,从祥云把杨光新、陈朝芝夫妇接去原单位,落实了政策,补发3工资,恢复了名誉和职务。他们的次子杨武军大学毕业,又出国深造,此时,杨光新家双喜临门,全家说得最多的话就是感谢彭长贵老师。
彭老师一家也万分高兴,当年几度付出,终于换来回报,怎能不高兴呢?
人类最美同情心,送字上门胜真经。倘若天下尽如此,五洲四海一家亲。


二、共产党员
彭长贵一生都在不懈地追求,而且把许多心愿都变成了现实。
彭长贵当年曾是优秀共青团员和优秀团干部,他对伟大的党一直有着深厚感情;其妻子辛红花虽是文盲,但是对党的热爱与他不相上下。20世纪70年代初、辛红花已是再丰大队妇女主任,彭长贵教学初期,辛红花也不理解,甚至打过彭长贵,彭老师当然能理解妻子的心情,多么沉重的家庭负担,多么强大的生活压力,都要由她一个人来承担。后来在彭老师的耐心劝说下,由坚决反对到不反对,由不反对到大力支持,终于实现了言行和谐、家庭和睦。
夫妻二人心向党,双双齐向党组织靠拢,辛红花要丈夫教她读党章,读了不知多少遍,直到夫妻两都能溜溜熟背为止。
1976年夏天,县委三分之一工作组来祥云大元公社开展工作,工作组的李益祥、高大华同志发现彭长贵执教十二年,对党、对教育事业无限忠诚,意志坚定,教绩卓著,其妻辛红花也大公无私,敢于同坏人坏事人斗争;因此,高大华就来向他们询问党的知识,高大华听他们说十多年来他们夫妇俩一直都在按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因此十分高兴,就与大队党支部商量、研究,决定把他们列为入党积极分子。
然而经过组织的考察,辛红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预备党员,彭老师不知何故没有被批准。
大元小学校长吴自成对彭老师的教痴精神极为感动,对彭老师的入党动机非常了解,吴校长找到了当时任公社党委书记的田茂万,为彭长贵评功摆好:
——田书记,彭长贵老师对工作负责,思想进步,爱生如子,教绩卓著,十几年如一日,不知道党委这次出于什么考虑,未批准他入党?
——再丰大队支部中,有人对他有意见。
——什么意见
——说他为人斤斤计较。
——事实上,彭老师从不斤斤计较啊,他为了让贫困孩子上学,用自己家微薄的收入垫交了多少困难学生的学杂费,由于没有记载,已记不清了。
——不是这个,是说他到各队称口粮时斤斤计较。
——这个事情我知道,他哪里是什么斤斤计较啊?有一个生产队已经几年没给他称口粮了,他教书的劲头仍然没减;他们不称口粮已错了一着,反而说彭老师斤斤计较,更是错上加错。
公社党委了解到彭长贵的真实情况后,很快批准了他的入党申请,彭老师也实现了他多年的愿望,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草窠洞是再丰大队第四生产队,该队有个学生叫陈玄环,在大元公社读初中。有一天,彭老师来到大元中心校办事,陈玄环的班主任老师对彭长贵说:“彭老师你是再丰大队的人,你回去给你们大队长陈太吉说一下,他家学生陈玄环读书吊儿郎当,整天挎把开山刀,上山捕猎,野味吃多了,人也野了,叫他来学校把学生接回去,把锅儿鼎罐提回去,叫陈玄环不要来读书了。”彭长贵答应了。
彭长贵在回家的路上边走边想,为了挽救一个学生读好书,回去不能直说。
见到陈太吉,彭老师说:
——大队长,向老师带信叫你家陈玄环赶快去读书,再有两个星期要毕业考试了
——多谢向老师的好意,玄环不爱读就算了,反正他该结婚了,我也想当祖父了。
——玄环的人生还长得很,这么早结婚不好,你听我说一句话,你当父亲的一定要为他一辈子着想,不要光想当祖父,要去掉旧思想,今后上学、就业等都要有文化、有文凭,你怎么不考虑这些?
——(应付着)行啊,谢谢你的好意!
——玄环没去读书,我还要来找你的。
陈太吉知道彭长贵的磨劲不好惹,就把陈玄环“押”去读书了。
陈玄环初中毕业后,在新寨小学任教。
彭长贵是片区小学负责人,特意去关心陈玄环怎样上课的。在一片山林边,他看到的是陈玄环腰挎开山刀的形象:
——玄环放学了吗?
——没有,我不敢进教室呢。
——怕什么,把开山刀解下来,衣服扯一下,现在我就教你,你对着树林喊:同学们,翻到第一课,听我教,你们读…….
陈玄环学了一遍。
彭长贵笑了:就这样子,什么都有第一回,以后就自然了。
彭老师鼓励着陈玄环上了第一课。
这一鼓励,就逼出了一个陈老师。
大元公社地广人稀,为了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大元公社党委、管委会把全社分成几个片区,其中一个片区以再丰为中心向四周辐射,让民师彭长贵当片区负责人。
彭长贵管辖的片区,除自己的的再丰民小外,还有5校7个人。
其名称和负责人是:
新寨民小——陈玄环(在陈玄环带职读中师期间,新寨小学民办教师由彭泽生担任)
喇叭寨民小——彭地万、张再富
邱窠土民小——杨正学
兰溪小学——彭忠城、杨再明
力大小学——代正章(公办教师)
彭长贵负责片区工作,非常负责,主要是根据当时的代课及任课老师水平不高,需要集中培训,当时其它公立学校都没有开展拼音训练,但彭长贵要求一定要开展拼音训练。
拼音集训班在力大开班一个月,使参加培训的老师熟练掌握了声母、韵母、单韵母、复合韵母等基本知识。很多受此次培训的教师对彭老师举办此次培训非常感激,因为此举促进了后来的教学工作,起的作用很大。当然陈玄环也参加了培训班。
后来,陈玄环被推荐上了祥云中师,毕业后成了公办教师,彭长贵仍然是民办教师,但他无怨无悔。
陈玄环的两个儿子(也是彭长贵的学生)现在都已成为公办教师了,其两个儿媳妇也是公办教师了,一家有了5个教师。妻子吴显菊也是彭老师的第一批学生,他还记得彭老师在其家教书时的爬到彭老师膝盖上的情景。
吴显菊家接大媳妇的时候,彭老师一家去祝贺。忆往事历历在目,陈玄环一家对彭老师感激不尽,多亏了彭老师当初的鼓励与教育,才有了今天。
作为片区全面工作负责人,彭长贵举办拼音培训尝到了甜头,便在此基础上又搞起了联校教研。
在第一次联校教研期间,公办教师代正章也参加了进来。
在教研过中,彭长贵认真听取各方意见,集思广益,合理安排听课、评课顺序,所参加学校轮流上课评课多找优点,也实事求是地指出缺点。大家和睦相处,团结互助,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形成了和谐的教研之风,参与人员个个受益匪浅。
连拼音字母都不认识的杨再明虚心向彭长贵学习,他在拼音班特别努力,其结果进步非常快,在教学过程中他讲了《草原小姐妹》一课,大家认为他把握中心,启发学生学习龙梅、玉荣热爱集体的精神讲得好,结合当地实际举了例子,所有听课的老师对杨再明的进步作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对几个生字的发音和课文的结构的把握上提了一些意见。杨再明听了非常感动,表示愿意虚心接受,越发认识到联校教研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彭泽生的公开课是上<<亡羊补牢>>一课,解题和寓意都讲得好,但联系实际举例不深入,大家启发他举了很多例子,使他茅塞顿开,使他在后来上课时注意结合实际,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掌握。
彭地万的公开课,汇集了他多年任教一年级的经验,搞低年级组织教学别开生面,乐趣无穷;教拼音时对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区分,他也想了到了许多妙法。
从彭地万的公开课上,大家受到了多方面启发,怎样使学生感到学得有趣,成为大家长期关注的问题。
数学方面,彭忠诚的公开课讲了文字题和应用题的分析,特别是文字题题意分析的几个步骤,使所有数学教师佩服之至。他的公开课表现出的成就,使彭长贵深为叹服,他认真吸取了彭忠诚的先进教法,为日后教好初中数学积累了必要的实践感知,当然,对于彭忠诚老师的某些不足之处,大家也作了深入的探讨。
代正章是联校教研活动中唯一的公办老师,他原来是教中学的,现在调任小学任教,许多地方都感到不适应,他自觉参加联校教研,认真向大家学习,使他很快适应了小学教法。
1976年,彭长贵被调到力大小学戴帽初中班任数学教师,虽然是代正章、白天清先后任该校领导,但彭长贵仍是联校教研工作带头人。
在后期联校教研工作中,彭长贵原来教过的学生,现在的同行吴显清、吴显友都显得很有钻劲,吴显友的语法教学独具一格,好学易记,使大家在给学生教阅读和写作时有不少启发,吴显清的数学也教得很好,彭长贵也注意向昔日的学生学习,没有半点“师尊”的架子,为后生晚辈作出了榜样。
彭长贵本人上的公开课是多级复式班教学,大家觉得上得很好,人人称赞,因此推荐到公社给全公社的老师上了一堂多级复式班公开课,由于彭老师准备充分,水平较高,方法独特,深受听课老师的赞扬。
彭长贵的多级复式班教学方法有两大绝招,一是小先生法(即从高年级选出尖子生,教其方法让其上低年级课),二是交叉法(新旧课交叉)。
联校教研不但使参加的全体教师学到了很多东西,而且进一步增强了老师与老师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友谊。每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六校都在一起联谊,大家进行各种球类比赛,还开展文艺演出活动。


三、忘我的境界
1976年至1980年,彭长贵在力大小学戴帽初中班从事了四年初中教学,在这四年教学里,他已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他的事业,他的教绩,他的人生,他的精神达到了他人生的顶点。
1976年6月,大元公社党委书记邓平荣点名要彭长贵到力大小学来教初中,彭长贵上任后则高度负责,修危房,制桌凳,请工匠,购材料等整整用了一个多月时间,一分工分没要,一分钱没取。本来彭长贵在这假期是有许多事情要做的。虽然姚明武从队长位置上栽下来了,但他出烂主意还有一定的市场,千方百计想把彭长贵拉回生产队,生怕彭长贵提升或转为公办教师。彭长贵调去教初中后,其妻辛红花一个人在家干农活,好多事情都做不开堂,又要守牛,又要做农活,又要打牛草。在这几件事情当中,姚明武样样针对彭长贵家,其目的就是要与教书人过不去。就说打包谷叶吧,原来都是集体统一打来统一分配到各喂牛户。今年姚明武看到彭长贵到力大教初中去了,就鼓动大家改变了“政策”,自己喂牛的包谷叶自己打,没有包谷叶喂牛自己负全责。明眼人都知道,此举主要是针对彭长贵的。
彭长贵心想:你有弯弯木,我有翘扁担。他和妻子辛红花拼一个通宵,就备足了喂牛一年的包谷叶。天亮时,全队劳力来到包谷叶最多最好的地方,只能望“拼”兴叹了。姚明武的心口最痛:怎么也搞不赢他两口子啊!
1976年9月1日,力大小学帽子初中班开张了,彭长贵废寝忘食地投入了教学工作。
大元公社各小学的帽子初中每月一次统考,前5名抽到公社初中。彭长贵的尖子生,第一次统考被抽去5名,第二次统考被抽去了3名,这引起了彭长贵的高度警觉,因为小学毕业生,县、区两级已把尖子筛选去了,现在又被公社初中班筛选去了8名,剩下的都是基础特差的学生了,要想在他们中出较好的成果,非豁出命来不可。
打铁先要本身硬,1976年秋期寒假,不管过春节还是过十五,彭长贵万事皆休,一个劲头的钻教材。彭长贵不是做不到“不耻下问”,而是有问无门。
他当年学的数学知识已经淡忘,而他手中的初中数学教材已有很多是高中“下放”的内容,一时难于熟练运算,常常遇到疑难。一次去公社开会,他向一个在公社初中班教书的c市知青请教,那知青回答一句“只有我们向老教师请教的”一句话就封门了。对其他人也是一样,正儿八经请教,别人不会搭理。只有寓请教于聊天,才得解答。代正章虽肯回答,但他又调到外校去了,路上偶遇,也所得有限。所以,他才决心把初中一至四册(当时初中实行两年制)数学教材全部钻透。一个寒假钻不透,就向原来教过的学生、此时的高中生吴展志请教;吴展志都无法解答的,就向吴展志当时的高中数学教师石敦哲请教。好在通过一个寒假的自学,他攻克了一至四册初中数学教材,心里有了底。
钻教材、备课,彭长贵到了忘我的境界;上下课随时辅导学生,也到了忘我的境界。
早自习,他上了一课,就让学生做题。学生吃早饭去了,他就批改,一看学生错了,就忙把学生叫来。他给一个学生讲,其他的学生端着饭碗也来听。他讲到兴头上,又接着上正课讲。越讲越来劲。这样一来,他很多时间都忘记了吃饭,确实到了废寝忘食的境界。
单元检测,他把例题放进检测题,发觉做错的学生不少,他们基础太差,没有听懂老师讲的课。彭老师不怕麻烦,再翻豆稿,再讲再练。
1977年钻教材,并非一劳永逸,遇到新的疑题、习题,还是多方请教。后来,县教育局组织了初中数学教研会,他认真参加每一次教研,不放过每一个难题,业务水平和能力都有很大提高。
由于他和同事们因势利导,率先垂范,给学生带了一个好头,所以同学们都刻苦学习,进步很快。
力大初中班办了四年,送了三届毕业生,辛勤的耕耘有了收获,有了报偿,1978年毕业生37人考入高中13人;1979年毕业40人,考入高中20人;1980年毕业生37人,考入高中19人。
收获的喜悦,不在他的脸上,也不在他的心中,因为他感谢同学们的团结互助,感谢同学们的积极努力,感谢公社党委和广大学生的家长对自己的信任,他把一份份喜悦让给所有与此有关的人去分享。而自己呢?只是觉得尽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一个教师的本分和责任而已。
为了加强力大小学的领导,公社党委调配了一个校长、四个党员。
为了初中班4个教师没有后顾之忧,年纪最大(当时五十上下)的老师江杰给他热水、预备脸帕、毛巾。因他是公办教师,他每餐都拿出一瓷缸酒,全校8人每人一杯,饮酒壮行色,准备新长征,因为当时周恩来总理已在四届人大上向全国人民展示了四化的蓝图与目标。
1974年,彭老师左眼的“玉疔”爆炸后,左眼凹陷,此后的岁月中,他半点没有丧志,反而更加努力地工作,用他的行动证明他他身残志坚,在再丰民小入了党,又在力大初中班创造了新的辉煌。
彭长贵老师在力大初中班教书时,兼任初中班所在的力大小学总务,由于他全心全意、废寝忘食地工作,所以他的总务工作全是“见缝插针”。有几个民办教师(含他自己在内)的钱粮由力大片区(含原再丰片区)各生产队负担,他利用早晚、周日去收钱粮,速去速回,收到钱后优先满足最急需要的老师。
他与校长白天清拧成一股绳,全校师生一齐动手,勤工俭学,开荒种地,收了5000斤红苕,打了1000斤粉,检散油茶子500斤,打了150斤油,除每个教师按规定自己拿钱称去7斤后,全部由学生食堂付钱,给师生食用。这150斤茶油和苕粉等收入,使学校紧张的资金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买来了国旗、彩旗、板胡、二胡、锣、钹、高音喇叭、篮球、乒乓球、运动装、舞蹈装等学校急需品。由于有相应的设备,接着学校就开展了体育运动和文娱活动,同时举行了升旗和播放音乐活动。从此,力大小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虽然彭老师干总务廉洁奉公,然而却有人给他当监督员。这监督员不是别人,而是他的妻子、共产党员辛红花。
每次彭长贵带回家的就是一张“报账单”,辛红花听报账时,与每月9元的民师津贴对照,算一算没有超出,他才放心。他对丈夫说:“永富啊,你现在经手的钱成千上万的,一分一文都不能错呀,别人贪污你把他弄下台了,如果自己贪污,别人会怎么说你呢?廉洁奉公是我们共产党员的本色和形象,你一刻也不能忘记。”
彭长贵在事业上有了一点成功,一半是妻子支持的结果,可以说是妻子用汗水换来的。不管彭长贵教小学,教初中,离家远还是离家近,只要是公事,辛红花绝不拖后腿;家里有天大的事,都由她一人承担。
由于山区很多人对教育的不理解,对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彭长贵的所作所为千方百计发难,生产队有人要拆彭长贵的台,辛红花挺身而出,向人解释,与人据理力争,随时给彭长贵打气壮胆,再苦再累也要支持丈夫的工作。
1968年1月以前,彭长贵的母亲冉凤英一直在大元公社机关煮饭,直到1968年2月辛红花生第二个儿子,彭长贵要上课,家里实在没有帮手,只好把母亲接回来服侍“月婆子”。
辛红花出月后,只让婆母在家照料两个孩子,一切家务都由于自己做,忙了队上的活路,又忙屋里的家务,她从不叫一声苦,从不叫一声累。

作者福利:录制音频,上架喜马拉雅。请加天马文学网管理员微信w609778830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成绩]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上一章

热门书评

返回顶部